條碼腕帶在重癥監(jiān)護室的應用
摘 要
目的:探討條碼腕帶在重癥監(jiān)護室的應用效果。
方法: 2011 年 9 月我院使用XX科技公司的醫(yī)院移動信息系統, 在軍衛(wèi)一號 HIS 系統及全部醫(yī)療區(qū)域覆蓋無線網絡的基礎上,對患者身份采取條碼化管理, 運用于執(zhí)行醫(yī)囑、 給藥、 基礎護理和工作量統計中。
結果: 共應用于 480 例危重癥患者, 醫(yī)囑、 護囑執(zhí)行錯誤或近似錯誤的發(fā)生率為零, 無一例發(fā)生身份識別錯誤; 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達 97. 2%, 護理投訴為零。 平均每位護士每日完成醫(yī)囑
工作量為 210 例次, 基礎護理工作量為 460 例次。
結論: 使用患者腕帶標識, 可提高護理人員在各項醫(yī)療活動中對患者識別的準確性, 為實施護理績效管理打下基礎。
關鍵詞 標識腕帶 護理安全 應用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 確認病人身份對于確保各項護理工作準確進行是至關重要的。 實際工作中往往由于病人意識不清、 重癥昏迷、 無自主能力、 語言表達障礙等諸多因素, 使病人身份不能及時、 準確得到確認, 給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帶來不便。 條形碼(bar code) 是一組不同寬度、 不同反射率的條和空按規(guī)定的編碼規(guī)則組合起來, 用于表示一組數據的符號。 將患者的住院號碼條碼化, 產生患者身份管理的唯一編號, 并通過掃描設備獲得患者精確的身份信息。 我院自 2011 年 9 月 起對危重癥患者實施標識腕帶管理, 取得較好成效。 現介紹如下。
1 研究背景
國際患者安全管理目標提出, 至少使用兩種確認病人身份的方法, 如病人姓名、 病歷號、出生日期、 手腕條形碼或其它方式。 然而, 傳統執(zhí)行醫(yī)囑的三查七對內容中, 確認患者身份的查對項目為查對患者的床號、 姓名, 并未要求將患者住院號作為患者身份確認的標準。 臨床工作中病人可能是在鎮(zhèn)靜狀態(tài)、 意識不清或沒有充分集中注意力; 也可能是在住院過程中更換床位、 房間或病房; 或病人因聽力障礙或因各種原因發(fā)生床號的改變等都可能導致在正確確認病人身份時出現差錯。 因此, 使用具有唯一性及能被簡單識別的患者身份管理模式是保證患者安全的首要條件。
條形碼是將寬度不等的多個黑條和空白, 按照一定的編碼規(guī)則排列, 用以表達一組信息的圖形標識符, 是集編碼、 印刷、 識別、 數據采集和處理于一身的新型技術。 條形碼自上世紀初問世以來, 經過不斷發(fā)展, 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商品流通、 圖書管理、 郵政管理、銀行系統等領域。 醫(yī)院對患者身份采取條碼化管理, 即將住院患者 ID 生成 PDF417 二維條形碼, 同時將患者姓名、 住院號、 性別、 年齡等文字信息印在手腕帶上, 以此作為患者身份標識, 具有信息容量大, 編碼范圍廣, 容錯能力強, 以及成本低, 易制作等特點。
2 研究內容
2. 1 軟件設施
我院使用遠卓科技公司的醫(yī)院移動信息系統, 在軍衛(wèi)一號HIS系統及全部醫(yī)療區(qū)域覆蓋無線網絡的基礎上, 對患者身份采取條碼化管理, 即, 將住院患者ID生成PDF417二維條形碼, 同時將患者姓名、 住院號、 性別、 年齡等文字信息印在手腕帶上, 以此作為患者身份標識。 選用的腕帶是目前美國醫(yī)院通用的患者腕帶專用材料, 通過專用打印設備使患者的條碼及文字信息能耐水洗及任何消毒液體的擦拭, 條碼能被掃描設備輕松識別。
2. 2 工作流程
重癥監(jiān)護病房所有患者入院后, 主班護士處理完入院信息后, 責任護士登錄HIS系統—進入病人一覽表—雙擊病人信息—點擊腕帶標簽即通過所連接的專用打印機打印出攜帶患者姓名、 ID號、 診斷、 入院日期等信息的腕帶, 系于患者手腕或腳腕處, 直到患者出院時由當班護士用剪刀剪斷除去后統一處理, 并做好相關護理記錄。
2. 3 具體應用
2. 3. 1 條形碼患者手腕識別帶在患者給藥流程中的應用
護士在為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前, 使用帶有掃描功能的PDA(portable digital assistant) 掃描患者手腕識別帶上的條形碼,獲得患者醫(yī)囑的電子信息, 并通過掃描藥房提供的藥物外包裝上的條形碼進行自動雙重核對, 核對成功后方可給藥。 使藥物核對流程簡單而安全, 簡化了給藥過程中的人一 核對環(huán)節(jié), 杜絕了給藥過程中的差錯。
2. 3. 2 條形碼患者手腕識別帶在基礎護理工作流程中的應用
根據國家衛(wèi)生部印發(fā)的《基礎護理工作標準》 , 將分級護理所涵蓋的晨晚間護理、 飲食護理、 排泄護理、 臥位護理等內容編印成護囑二維條碼, 護士在給患者實施基礎護理前, 使用PDA掃描患者手腕識別帶上的條形碼, 獲得患者護囑的電子信息, 并通過掃描基礎護理條形碼標簽進行雙重核對, 核對成功進行基礎護理。 核對流程簡單易行, 有效地杜絕了基礎護理不落實的情況。
2. 3. 3 條形碼患者手腕識別帶在護理工作量統計中的應用
協助診療和專業(yè)照顧是護士工作的主要職責。 我們將全部醫(yī)囑和護囑信息編入HIS系統, 并通過計算機編程實現信息查詢、統計等功能。 護士使用PDA掃描核對后, 護士長可對某一特定時間內全部或指定護士所執(zhí)行的醫(yī)囑和護囑信息進行分類查詢、 統計, 使繁雜的臨床護理工作實現量化。
3 應用效果
2011 年 9 月至 2012 年 4 月 我院重癥監(jiān)護室救治患者共 480 例, 年齡最大的 87 歲, 最小的 13 歲。 應用標識腕帶后, 醫(yī)囑、 護囑執(zhí)行錯誤或近似錯誤的發(fā)生率為零, 無一例發(fā)生身份識別錯誤, 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達 97. 2%, 護理投訴為零。 平均每位護士每日完成醫(yī)囑工作量為 210 例次, 分別為輸液量占 20%、 注射量占 8%、 服藥占 44%、 治療占 28%; 完成基礎護理工作量為 460 例次, 頻次最高的為臥位護理、 健康教育、 晚間護理、 晨間護理,分別占 25%、 24%、 15%、 12%。
4 討論
正確的患者身份識別是醫(yī)療安全的保障。 為規(guī)范化醫(yī)療管理提供了先進可靠的輔助工具, 有效地防止了因錯誤識別患者引發(fā)的醫(yī)療事故, 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 也是醫(yī)院現代化、 正規(guī)化醫(yī)療管理的發(fā)展方向。 有數據顯示, 美國每年約有 4. 4~9. 8 萬例患者因醫(yī)療差錯而死亡, 與醫(yī)院年入院 3 366 萬例患者相比, 計算出每名入院因醫(yī)療差錯導致死亡的危險率為 0. 13%~0. 29%。 出現差錯的人員并非全是責任心不強者, 有相當一部分是勤勤懇懇、 任勞任怨的工作者。 傳統的查對方法是通過呼喚姓名、 床號、 以及使用床頭卡來確認患者的身份。 但是由于重癥監(jiān)護室危重、 昏迷、 無自主能力的患者多; 或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回答; 也會因方言引起誤解, 這些都增加了查對工作的難度。 使用標識腕帶后, 在對患者進行醫(yī)療護理操作、 檢查和轉運和交接過程中, 除傳統的查對點以外, 還必須查對患者標識腕帶上的信息進行身份確認, 防止差錯, 有力地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提高了醫(yī)務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 有效的規(guī)避了風險。 與手寫腕帶標識相比, 條碼腕帶具有信息準確、 不易涂改及不易污損等特點, 但在腕帶管理上還需細化和標準化, 如針對不同性別(男、 女),不同年齡層(老人、 兒童) 設置不同顏色的腕帶, 以更利于識別和管理。 隨著醫(yī)院信息系統、網絡技術的發(fā)展, 進一步改進標識腕帶, 必將減輕對患者身份的識別負擔, 增加醫(yī)療護理安全, 將醫(yī)療差錯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李蕊. 辨識是病人安全的保障[J] . 中國護理管理, 2006, 6(4) : 45 46.[2]李建華. 護士出現差錯事故的心理學分析[J] . 實用護理雜志, 2001, 17(5) :
作 者 | 作者:解放軍總醫(yī)院 |
出 處 | 2012中華醫(yī)院信息網絡大會暨第五屆中美醫(yī)院信息化論壇 |